“人的本性就这样吧,新事物出来总是会先排斥,但到时候还是会用的”。
不同寻常的风口
2018年12月,支付宝推出全新刷脸支付硬件产品“蜻蜓”,今年3月,微信支付推出刷脸支付设备“青蛙”。二者的竞争逻辑没有任何变化,依旧是屡试不爽的补贴大战。
支付宝今年4月宣布投入30亿推广刷脸支付,其后微信参与贴身肉搏,将这个数字提升到100亿。到了今年9月,作为回应,支付宝干脆取消了具体以亿为单位的数额限制,宣布:推广刷脸支付的补贴没有上限。
看这个势头,两巨头又要在刷脸支付领域展开你死我活的争夺。
2015年,马云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展上,马云现场展示了“smile to pay”扫脸支付技术。在那个还未正式商用的年代,这个展示,颇有“秀肌肉”的意味。
而今天,随着技术的成熟和重金推广政策的落地,刷脸支付已成为其战略性应用,成为决定支付宝微信能否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。
风口来临时,玩家无论体量大小,往往都是一拥而上,企图借风力重塑竞争格局。共享单车、网约车、充电宝、短视频、小程序、直播答题等等,无不如此。他们带着分羹的渴望,带着唯恐错过时代的焦虑,带着被人奇袭的恐惧,肆意奔突,泥沙俱下。巨头疯狂“撒币”,用户踊跃参与,共同寻风而起,迎风而动,似乎在风口中,没有人能够冷静下来。
在代理的眼中,刷脸支付的安全问题可以由便捷赔付制度托底,用户习惯可以用补贴激励制度来培养,这一切,都不成问题。设备铺设的数量,才是巨头肉搏的核心,也是代理能否盈利的关键。
综上所述,要想做好刷脸支付项目,跟对人和市场很重要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杭州便民网看到的,谢谢!